华为翻译中心创始主任陈圣权应邀来外国语学院作讲座

2025-04-22作者:张丹、鲍德旺供图:审核:来源:外国语学院访问:21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效率提升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适应性等挑战,这些问题不仅考验技术的成熟度,也对翻译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2025年4月1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特邀华为翻译创始中心陈圣权主任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翻译的内涵”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MTI中心主任鲍德旺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和2024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陈圣权主任在软件开发、翻译和本地化管理等领域有多年实践经验,对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讲座伊始,陈主任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给翻译带来什么”这一话题。他认为目前机器翻译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优化和人工智能翻译功能持续改进,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已成一大趋势。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翻译技术的内涵,陈主任与大家分享了“如何让机器去识别语言并将其数字化”这一问题。他指出,语言的数字化是机器翻译的基础,通过将语言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数字信号,为后续的翻译处理铺平了道路。接着,他提到神经网络的强大功能,能够将任何函数逼近到所需的精度,这使得机器翻译在技术上具备了实现高质量翻译的潜力。



      在介绍机器翻译的编码器——翻译模型时,陈圣权详细阐述了其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简单模型到如今复杂而高效的模型,他通过一系列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不断进步。这些案例生动地体现了技术的迭代升级,也让大家对机器翻译的演进历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了让师生们更加深入领悟技术翻译的内涵,陈圣权以华为的实践为例,展示了技术翻译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技术翻译已经全面转向MTPE(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这一模式不仅重塑了翻译流程,还对翻译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翻译工程师在创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创译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针对“在人工智能翻译出现后,真实的翻译流程应该如何开展?”这一问题,他指出,人工智能翻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模式,使得翻译工作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人工翻译,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人机协作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译后编辑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译员不再是从零开始进行翻译,而是需要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审核和优化。这不仅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编辑技能,同时还要求译员掌握较好的写作能力,以便开展相应的创译。


      本次讲座不仅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翻译的前沿知识,还激发了大家对翻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和讨论,为翻译从业者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讲座人简介:

      陈圣权,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兼本地化委员会副主任,华为翻译中心创始主任。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科学教学、技术写作、翻译和本地化管理工作等多年。作为华为产品包资料委员会委员,曾出访印度、巴西、阿根廷、英国、德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埃及、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拜访客户和调研。


分享: